送交者:中新社
送交时间:2000/07/26 22:16 武汉大学校友论坛 (www.wuda-alumni.org) 加跟贴 加新贴 |
武汉大学校友论坛
难忘珞珈 湖医87级研究生 湖医79级 湖医88级 寻人购物区
|
剑桥不是合并出来的中新社 贴于2000/07/26 22:16 (武汉大学校友论坛)
称:“高校结构大调整,引发新一轮高层次师资人才争夺战。合并的几所高校纷纷出台措施,大 量引进各类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等,保证新组建的院校有充裕的人力资源和发展潜力。” 上个月稍早时候,具有88年历史的苏州医学院与有百年历史的苏州大学合并,成立新苏州大 学。这次合并被视为江苏省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高校布局的一项重 要举措。 日前又有消息说,山东省今年将启动一项“组建全国一流大学工程”。据悉山东省已完成了一 流大学的调研论证工作,制定了大学的建设方案,即以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医科大学 为基础,组建新的山东大学,同时将建设研究生院、高科技园等现代化设施,形成五位一体的 “新山东大学”。消息称该方案已经上报教育部审批。 最近的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的“双强联合”被誉为教育界盛事。北京医科大学校长王德炳 称他们合并的目的是要建设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国家领导人和教育界知名人士纷纷表示祝贺和 热切期望。 谁知余波未平,国家教育部又宣布:为了加快建设西部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决定将分属于教 育部、卫生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新的西 安交通大学。没过几天,“新复旦大学”、“新同济大学”又相继成立。至此,中国高校“大合 并”进入高潮。 人们不禁要问,这股风儿为何来得这么火,这么急? ■杨振宁为中国出谋划策 20多年前,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令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 宁异常兴奋,他很快来到中国大陆访问,访问期间他频繁被中国高层领导召见,其中包括小平同 志。 杨振宁给中国带来了当今世界的最新科技信息,向中国领导人介绍了发达国家的最新科技成 果,并展望未来人类以科技革命带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国际大趋势。小平同志听得兴奋极了,两 眼放着光,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我们怎么办?”小平问。 “抓科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杨振宁答。 “我看是第一生产力。依你看我们与他们的差距有多大?” “至少50年。” “怎样缩短这个距离?” “抓教育,发展高科技。培养高科技人才,要抓高等教育。” 小平同志后来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过去我们的失误在于没有抓紧教 育。”他还专门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此科技和教 育,成了中国的大事。 而这次又是杨振宁向中共高层倡议:“加快高校改革,将10所大学推向世界前沿。” ■高校联合绝对是国家战略 其实高校合并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尝试了,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罢了。按照通 常惯例,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改革举措,多不在北京首先实施,而是先在外地的某一个城市作试 点,取得经验之后再逐步推广。这是一个经验,一个较为稳妥的办法。 作为一种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探索,高校合并浪潮最早可以追溯到“211工程”中的江西大学 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成南昌大学。另外一个试点是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大和浙江师大 并入浙江大学),使浙大成为目前高校中专业设置最齐全、教职员工和在校生人数最多的“高校 巨无霸”。 记者援引教育部长陈至立的解释说,不宜称为兼并,应该说是联合。高校联合是在党中央、国 务院的直接关心和领导下进行的。为了改革高校教育体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为了调 整结构,加强管理,发挥交叉学科优势,提高综合教学水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更快地向世界 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行列迈进。这是一项“科教兴国”的战略举措。记者在走访清华、北大和相关 院校的有关领导时,他们的口径与陈部长基本一致,称这是一次有部署有计划的国家战略行为。 ■中央还有新的重大举措? 据教育界消息灵通人士透露,高校联合今后还将会有进一步举措。这一步骤将在统一部署下, 在全国范围内加快进行。建国初期高校体制结构受苏联影响,也曾经调整过,但总感到有问题, 不科学。为了增强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能力,培养高素质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迎接新世纪的 挑战,就必须学习国外一流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象哈佛、牛津、剑桥以及日本、韩国、法国、 德国、俄罗斯、新西兰等国的综合性大学,都是集文史、理工、商贸、医农、管理和艺术类于一 身,门类齐全、学科交差互补,以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消息灵通人士进一步透露说,高校联合完成之后,国家将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推出新的重大举 措。联合之后的部分高校,将作为国家和中央财政重点投资的“国立大学”;由省、市、自治区 地方政府承办的大学由当地政府投资,称为“省立”、“市立”、“自治区立”大学;由民间私 人投资的大学叫“私立大学”。这样一来减轻中央财政负担,二来放开地方政府办学自主权,三 来鼓励民间投资办学,与国际通行办学惯例接轨。全面启动“科教兴国战略”,拉动教育消费, 争取用30年时间,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文化素质结构。他援引中央领导同志的话说:“中央对 此事决心很大,日本战后用了20年,我们农村人口多,用30年。” ■高校联合中的恩恩怨怨 *校名与品牌之争 据有关媒体报道,为了组建“世界一流大学”,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也开始合并,但两校为了 新校名颇多恩怨。一觉儿醒来,忽然发现自己深爱了几十年的母校就要随了人家的名姓,自然别 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清华、北大顶级学校有向下兼容的功能(但也不是万能)。可碰到两个旗鼓相 当的学校怎么说?究竟谁的品牌价值更高?难道一定就是“南开”?或者是“天大”?公说公有 理,婆说婆有理。谁来评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党中央国务院拍板?要么双方校长“脆丁 壳”? 在今年年初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搁浅又是一个特例。中山医科大学第五届教代会对外 界明确指出:“中山医大是有着133年历史的名校,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合并问题若处理不当, 会使名牌受损,无形资产丢失。应先吸取其他高校的教训和经验,对此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取得 科学依据后再作决定。” *婆媳之间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认为:“两校合并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又一成果,符合科学与艺术结合 的二十一世纪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创 新能力的需要。”君不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领导没吭气儿,进了人家的门儿,象个受气的媳妇 儿。过去不论大小事情,好在自己说了算,如今能做得了多少主儿? 记者了解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领导和大多数教职员工对并入清华实属无奈,不但丝毫不感 兴趣,反倒是忧心忡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有工业造型设计、环境美术、绘画、雕塑、染织、服 装设计、陶瓷工艺等多项专业,在轻工业、建筑业和衣食住行各领域有着很强的实用性,称为实 用美术。这对清华来说太重要了。据工艺美院的教授称:“清华最看重的是工业造型设计和环境 美术这两个专业。”把既贤惠又漂亮的媳妇娶回家,是不是抢亲不敢说,反正是娶回家了。有人 打趣儿说:“婆家是清华,媒婆儿是国家。”至于婆媳之间能否和睦相处一时还说不好。如果只 是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媳妇,恐怕这个婆媳关系不好处。除了这两个专业,其它的几个专业 会不会受冷落?工艺美院人为此忧虑。 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形象思维好,逻辑思维稍差,他们的高考分数一般都不高,在400分左右 甚至更低,清华的600分分数线能把艺术家们都吓晕过去。这回坐了车,以后谁还考得上清华? 别成了工程师的天堂,艺术家的死亡线。近日传出中戏不愿嫁北大的消息,除了其他原因,是不 是也害怕踩上这条死亡线?好在两所名校一再表态,会充分考虑艺术类院校的学生特点。 *令人心寒的冷漠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将拿到清华大学文凭一事,一时成了在校生们议论的话题。高 校合并这等大事是不必和学生们商讨的,因为他们从来只是受教育的对象而不是学校的主人。好 在清华大学是一流名校,拿清华的文凭并不吃亏。令人吃惊的是,当记者采访数所高校的近百名 学生对“大合并”本身的看法时,学生们表现出异常的冷漠。“爱联合不联合,那是他们的事 儿,与我无关”,“只要不涨学费就行","只要别耽误我毕业找工作就行","只要别耽误我出国 就行”......有的人干脆不耐烦或者觉得莫名其妙:“问这干麽?吃饱了撑的?管他呢。” 那是他们的事儿?谁的事儿?国家的事儿,上面的事儿。想关心也关心不了,关心了也白关 心,所以和我无关。你想干麽干麽,我愿干麽干麽,爱谁谁!--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什么时候变 的?我们的曾经是那么可爱和朝气蓬勃的青年,号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今怎么变得如此冷 漠? *驱不散的阴影 最富有戏剧性的大概要算人民大学试图收编某财经大学,未曾想竟遭遇该校从领导层到全体教 职员工的顽强阻击。几经协调磋商未果,只好作罢。院系里的部分优秀教师表示如果并入人大, 只好忍痛辞职另谋高就。喜欢幽默调侃的青年教师说是已经做好“杀身成仁”的思想准备。 多年来在社会上就流行着这样的说法:“清华是工程师的摇篮,北大出忧国忧民的学者,人大 出政工干部。”人们似乎从来没有把人大当作正经的一流大学,好象那条长长的阴影--“计划经 济意识形态”至今笼罩着这座高等学府,笼罩在人们的心中。 ■高校联合,反思多多 *千万别乱哄哄搞“一窝蜂” 合并引起部分教育界人士的种种非议。议论最多的是“利弊”问题、管理问题和是不是又在搞 “一窝蜂”和好大喜功的形式主义。现在看来这些议论都是微不足道的。“国家利益和科教兴国 战略是当务之急,以大局为重”,这才是总的原则。 不过原则归原则,问题归问题,大局不能不服从,问题也不可能不出。 我们向来好搞“一窝蜂”,某高校一位系主任说。不单在教育界,凡事都一窝蜂。一窝蜂打鸡 血,一窝蜂搞传销,一窝蜂学气功,总之好一窝蜂凑热闹。好象鲁迅说过的,叫民族习性,真搞 不懂。 10几年前学院改大学就是“一窝蜂”。全国有上百家学院都称自己够资格升大学,好象一叫大 学就真的变大了。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的教师们当时就嘲笑过这种风气。叫学院有什 么不好?麻省理工学院就不改名儿,人家就不是一流大学了?一样响当当嘛!还有叫了几十年的 “哈军工”,国内外都有点儿名气,改成什么工业大学,我看不如哈军工。当时大多数人都不愿 意改,舍不得呀,有什么办法?“一窝蜂”嘛。这里面恐怕有个利益问题,中高层干部特积极。 院变大学,系变院,科级变处级。房子、位子、职称都有利。现在搞大合并,又是“一窝蜂”, 不同的是这回被“兼并”的院校中高层干部特不积极,抵触情绪很大,还是利益问题。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 近日有媒体评论道:重组题材本是近年来股市上的热点,优化组合也是好事,但是千万别把好 事情变成坏事情。高校重组更应注重内在的东西。 大学之大在于大学的精神之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以及人类精神。国外一流大学 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点,都有他的独立追求和信仰。我们的信仰在哪里?我们的精神在哪 里?我们的特色在哪里?有人说北大精神如今已经失落了,是不是这样? 在大学里,教学管理,一流校长和一流师资比什么都重要,而不是在争抢面积有多大,人数有 多少上下功夫。东北林业大学面积最大,扬州大学的人多,但能称得上就是最好的大学吗?很多 没有合并之前的高校本身就是名牌,合并之后管理不善也可能把名牌丢掉。上海大学、四川联合 大学都是在合并风潮之中诞生的重量级大学,但四川联合大学合并才一年多又更改校名,上海大 学依旧默默无闻未见有何起色。又如中南大学的硬合并--强扭的瓜不甜。而华中理工大学经过多 年努力,从一个地区性的工科院校脱颍而出,正在创造自己的名牌。协和医科大走到哪里都是一 流;南开也不会因为没有合并就不是好大学。各大学都有自己的路子,竞争和机会同在,风险与 机遇并存。小有小的优势,大有大的难处。现在跟风似的合并,不见得是一个好势头。 *“这样我们就有了中国的剑桥”? 有资深教育界人士接着指出:1952年高校改革学苏联,结果如何?教条主义嘛,专业条块分 割,不利综合素质教育。现在又开始学“世界一流”,和国际接轨。什么是世界一流?中国历史 上有没有?现在我们能不能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先搞一个“中国一流”嘛。只有民族 的,才是世界的,这个道理谁都懂。大学改革关键在于机制的改革,在于办学思想和根本观念的 转变,在于你的创新意识和治学精神,不能搞形式主义。清华和北大加起来大概相当于半个剑 桥,再把复旦、南大、上海交大都合并起来,这规模恐怕已经不比剑桥小。但是不是可以说,这 样我们就有了中国的剑桥? 中新社 2000年7月23日
|
Home 校友网首页
| Alumni Forum 校友论坛
| Alumni Directory
海外校友录
| 网上图片库
| Resources
| Contact us
联系方式
© 1995-2010 Wuhan University Overseas Alumni Network 武汉大学海外校友网 http://www.wuda-alumni.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