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出血热No1
送交时间:2008/12/06 20:01 武汉大学校友论坛 (www.wuda-alumni.org) 加跟贴 加新贴 |
武汉大学校友论坛
难忘珞珈 湖医87级研究生 湖医79级 湖医88级 寻人购物区
|
谈生物医学博士的北美职场生涯出血热No1 贴于2008/12/06 20:01 (武汉大学校友论坛) 主题字词: Job Future puzzlings
敢问路在何方? – 谈生物医学博士的北美职场生涯 记得八年前初到美国时读过一篇文章, 大意是说生物医学博士工作难找, 主要原因是好的位置僧多粥少, 求职路上众人争抢独木桥, 于是博士后成了中转站, 但是出去的人少, 进来的人多, 导致博士后积压, 成了一个问题。文章的作者似乎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同行,事实清楚,论据有力充分,最后建议中国政府应有所作为,吸引这些人回国,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当时 本人刚刚进入到这个中转站,觉得文章写得很有道理,但同时也隐隐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如今时光荏苒, 许许多多的事情已成了过去,回首往事,不胜感慨,现随手缬下一些点滴,与大家分享,俗话说“文以载道”,希望本文给后来者启迪而少一些弯路。但许多事情见 仁见智,原是没有正误之分,只是人生观,价值观,及个人选择的不同。另外,我相信有更多见识超群的有识之士,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欢迎探讨。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万物的生物学本质是自私的,人类也是如此,这也是现代经济学及其理论的基础。聪明的人们在作出选择 的时候,一般会权衡利弊,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但是这个权衡利弊的智慧,往往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另外,在我们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我们还生活在偶然及 必然王国里,离自由王国还很远很远,大多数时候是生活选择了我们,而不是我们选择了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在跟随自己的本能。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应该明白 许多进退的道理;这也会赋予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比如说职业选择,回国效力等等的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自古以来,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 有种传统观念,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仍然是功利思想,因为‘学而优则仕’。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里,‘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就是力量’也是人所皆知。那么为什么作为生物学的博士,博士后,读书读了二十年以上,最后却为工作发愁呢? 其实有一点我们忘记了,知识并不是金钱, 它只有应用到赚钱才会变成金钱,知识并不是力量,它只有应用到恰当的地方才能变成力量。科学研究其实是远离金钱的,她的内涵是个人兴趣,创造性及成就感。 在推崇创新的社会里科学研究确实可以创造巨大财富,但对于真正的科学家来说,财富只是副产品,生命中有比金钱更多的东西。闲话少说,书归正传。一般地说, 在美生物学博士的职业选择有下面几种:1)大学教授 ;2)生物制药公司的科研人员;3)专业人士(医生,药师,专利律师等)。下面就从这几方面分别谈谈选择及规划的策略。另一个选择就是回国发展 (但不在本文探讨之列)。现在看来,每个人应该首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确立人生目标以及想要的生活是第一步。这个目标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所受训练, 职业目标,及家庭等)。 1)大学教授。我个人认为美国最优秀的生物医学研究人才集中在大学及研究所 ,但是选择这个作为个人的职业意味着很多。首先,这个职业不应该是谋生的手段,而应该是个人的兴趣。其次,中国佛教有“出世”及“入世”之说,执起大学教 鞭(研究性大学)即意味着“出世”,也就是说世人认为重要的东西如金钱,悠闲的生活品质等不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工作的动力不是为了财富,而是 对自然的好奇心以及事业上的成就感,对工作本身乐在其中(但是这并不排斥必要的休息,休假,个人爱好,及家庭生活)。但是在这个工作中个体能最大限度地体 会到常人体会不到的科学研究的快乐及成就感。我大致浏览过许多美国获诺贝尔奖或拉什科奖(LASKER AWARD)科学家的获奖感言,一个强烈的感受是他/她们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加上良好的训练以及美好的运气,造就出了推动人类进步的无数伟大的科学发现。 我国的袁隆平院士及已故的王选院士也是科学家的杰出的代表。袁隆平院士有一段讲话水平很高。大致是有人在一个访谈中问他在一次参选院士落选时的感觉,他 说,评不上院士说明我水平不够,需继续努力,但是我努力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上院士,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这段话道出了科学家的人生真谛。王选院士为 了汉字激光照排的问世十多年没有节假日,如果不是因为对科学的执着追求,这是很难想象的。另外,如果有了有商业价值的创新性成果,财富也会滚滚而来,美国 许多著名的生物学教授是亿万富翁,但是我相信他们的最大乐趣不是成为亿万富翁,而是科学上的突破。那么,如果你以此(大学教授)为目标,该如何做?首先你 如果不是超人,你就要有超人的付出。应首选去世界上一流的实验室接受训练。原因很简单,科学研究象极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学习武功,名师出高徒;另外,著名 的实验室往往聚集了该领域的佼佼者,进去的学生往往是最出色的学生,大家在一起讨论的往往是正确的和最关键的问题,个体在其中往往能接受到技术上或知识上 较为完备的训练;优秀的实验室其实就是一群优秀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场所;在这些场所容易孕育出优秀的成果,开辟出自己的小天地(直接表 现就是在CNS或其他高水平的杂志上发表论文),再加上自己的积累及勤奋,自然就可以开山立派,自成一家,理所当然地就当成了教授。那么不去大实验室能当 成教授么?当然是可以的。所谓兵无定式,水无常规,但显然会要求更强的个人能力或更好的运气。另外,大实验室的经历也不是充分条件,还需要智慧,勇气,勤 奋及毅力。最后,一流大学教授的聘书与三流大学教授的聘书还是不同的。在这里我想多说两句,科学研究特别是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基础是个人兴趣,如上所讲是 “出世”;既然是“出世”,就应该好好念经,不要想着怎样追名逐利,否则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必然做不好研究,也为真正的科学家所轻视。 2)生物制药公司。如果说执起大学教鞭是“出世”,但是很多人不想“出世”,想“入世”。另外现在NIH的FUNDING很不好拿,教授们的日子也不好 过,因此进入各大生物制药公司的研发部门也是许多人渴求的。下面我来谈谈这样的职位,因为这是我的本行,应该具有发言权。大家都知道药物或创新治疗手段的 研发是智力密集型的高科技活动,美国社会科技制度的一个典型特点是鼓励创新,估计美国民间生物医学的研发投入每年达800至1000亿美元(远高于NIH 的300亿美元)。创新可以带来滚滚利润,因为美国药品不限价(也就是说只要你的药品能卖出去,标价多少都可以),加上合理的专利保护,使得每一个优秀的 药品成为巨大的印钞机器,从而支持了各大制药公司雇佣了大批的研究人员,福利待遇一般很好。另外,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往往拥有自己的研究小组以及一流的 科研条件,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做自己喜欢的研究,自己努力再加上运气好的话也能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在科学界仍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制药公司的位置也是不 错的选择。但是这样的位置往往要求也很高,名额有限,难于获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两点:1)学术界的研究方向与生物制药公司的方向分离。 生物医学学术界的研究是多种多样的,从细菌到酵母到线虫,对重大疾病的研究也是越新奇越容易拿到基金。但制药公司关心的是能产生现时利润的研究,而能作为 药物靶点的研究方向仅占学界的很少一部分,因此美国毕业的Ph.D所学专业很少能与制药公司的方向相匹配,造成毕业生难于就业. 2) 位置少要求高。制药公司的研发主要集中在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病,肥胖,糖尿病,关节炎,精神病,及老年性疾病),所招募的生物学家需要相关研究经验 而且位置较少(除非公司有重大扩张措施,但这种情况在今天是少之又少)。但是获取这样的工作机会也并不是不可能的,结合我本人及周围朋友同事的经验,对于 有志者我有以下几点建议:1)做博士或博士后期间寻找合适的研究方向及实验室,所做研究尽量与以上所述疾病有关,打听所在实验室学长毕业去向(也有利于建 立自己的人际网络),或所学应公司所需如ADME/PK/PD等,工业界的POSTDOC也是不错的选择;2)必须有过硬的个人素质。制药公司招募的具有 博士学位的科学家一般会成为实验室主管或项目经理,其中一个基本要求是应聘人应在相关领域有所建树。公司要求他/她们会带来新知识新成果以及去培训他人, 而不是接受他人的培训。直接表现便是要求在相关领域的优良的PUBLICATION RECORD,这一点对于中国学者又特别重要,原因不言而喻,就是必须凭此弥补语言能力的不足。如果你没有CNS文章做后盾,一年(特别是 POSTDOC)也应该有1-2篇JBC类的文章,这样才能拿到面试机会。因此强烈建议学弟学妹们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修炼武功,记住“明日幸福今日修”的 道理,不要太抱怨老板PUSH或TOUGH,因为PAPER(特别是第一作者)才是硬道理,待到苦尽甘来的那一天,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必需的值得的。但是必 须选择好的方向及实验室--古语“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有现实意义。尽量选择TOP的实验室做POSTDOC,其次才是学校,地域或环境。3)选择恰 当的渠道投递简历。这一点最简单也最难。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简历投到HR如同泥牛入海,无影无踪,主要原因在于大制药公司一个职位往往会收到数百份 简历,虽然大部分不合格或不相关,但优良的简历往往会被淹没,而且招收主管往往没有时间或精力去考察所有的简历,再加上HR与研发部门的职能分离(导致简 历不能到达主管的手中),造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普遍现象。最后大部分的人选是通过同事朋友推荐来的。因此我的建议是不能只走HR一条线,应多 管齐下,包括:向工业界同行写信自荐;利用会议结识同行;请求导师及学长推荐等等。这些策略有时会收到奇效。如果你有了文章做后盾,对自己有信心,也尝试 了多种渠道,剩下的就是耐心的等待,机会一定会来的。
|
Home 校友网首页
| Alumni Forum 校友论坛
| Alumni Directory
海外校友录
| 网上图片库
| Resources
| Contact us
联系方式
© 1995-2010 Wuhan University Overseas Alumni Network 武汉大学海外校友网 http://www.wuda-alumni.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