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所了解的武大前校长刘道玉(1)
李为
贴于2005/06/29 12:14 (武汉大学校友论坛)
我最早知道刘道玉先生是从《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告文学:“刘道玉晶核”开始的。那是80年代中期,我在机械部下属的一家研究所任翻译,正准备硕士学位入学考试。
从那篇报告文学中我得知,刘道玉先生是我国高校改革的风云人物。1977年,正值拨乱反正的关键时刻,他受命于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任高等教育司司长。在邓小平主持召开的科学教育座谈会上,他作为会议秘书组的负责人,亲自策划出席会议的一位代表提出恢复统一高考。为了适应恢复高考后教学工作的需要,他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了综合大学教学工作会议,形成的会议记要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走上正规奠定了基础。
1981年,他被中央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成为当时我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60年代初他留学苏联,后因中苏交恶,他辍学回国。文革前,他是化学专业最年轻的讲师,高等学校恢复职称后,他先后被评化学副教授和教授,曾经连续两届被选为中国化学理事会理事。在化学研究领域,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课题任务,发表的论着颇多。
在担任校长时,他首创并推行了一系列高教改革,为全国瞩目,如学分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转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电影《女大学生宿舍》,其中的校长路石就是以刘道玉为原型的,当时在全国大学生中具有很大的影响。正是那篇报告文学和那部电影感染了我,我报考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选择的专业是情报检索语言专业。作为跨学科的考生,我复习的很艰苦,全凭自学。当时我将导师张琪玉教授的书划满了红道道,几乎都背了下来。经过一番努力我通过了笔试和口试。就这样,我成为了武汉大学的学生,而刘道玉先生成为了我的校长。也开始了我们长达20多年的师生情谊。虽然他不是我授业、解惑的导师,但他却是我的人生之师,我永远的校长。
一、外交官的风度与气质
武汉大学是全国高校中校园最美的一座大学。当年胡适在武汉大学讲学,对武大的建校赞叹不止。他曾夸道:“校址之佳,风景之胜,均可谓全国学校所无。人们说他们是平地起楼台,其实是披荆斩棘,拓荒野,化荒郊为学府,其毅力真可佩服。”他还对一位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就知道了。”
最初与刘校长的相见,便留作永不能磨灭的记忆。
那是1985年的初夏,我去武汉大学参加硕士生的面试。武汉的初夏,已十分炎热了。那天正午时分我与几个同学走在校园的路上,我的左面是两排高大的法国梧桐树的林荫道,正面是未名湖,未名湖的前面是一大片樟树林,其间摆了一些石桌和石凳供学生们自习使用。我们快走到未名湖畔时,突然有个同学叫道:“看,那是刘校长!”只见是位中年人的背影。身着一色灰色西装,衣裤笔挺。身体挺拔,削瘦,步履矫健。这就是那部电影中所说的、报告文学中所写的着名大学校长吗?
(72岁仍生气勃勃的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近照。(李为提供))
正是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美丽的校园风光,和壮志如凌云的校长吸引了我报考武大,而我刚跨入美丽的珞珈山校园,便碰到校长。我的好奇心驱使一定要看清他的样子。我快走几步想跟上去,但他走的很快,我追不上,只看清了他的侧影。他昂首挺胸,目不斜视专注地看着前方,好像在思忖着一幅未来的画卷。他左手拿着黑色的公文包,右手臂搭着西服上装,上身白色衬衣,配深色领带,金丝边镜框在阳光下熠熠泛光。神情严肃,举止优雅。他的步履和眼神透露出的沉稳、敏锐、精干、坚定、自信,他的形象和气质给我的第一印像是:外交官。他不是回家赶午饭,而是赴一个外事会议,好像是个行走在校园中的外交官。
初夏、绿肥红瘦、未名湖、在路上、背影、侧影、外交官,这便是初次目睹校长的背影留给我的难以忘却的印象。以后每次想到他都是这个记忆。2004年“十一”长假,我带着儿子重游武大,经过未名湖时,在当年遇到校长的地方合了个影。算是用照片的方式,将记忆中的历史定了格。
二、总是站在学生一边
我生性开朗,入学后是个活跃分子,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于是,先是被推选为本届研究生会女生部长,然后又担任了校研究生会副主席。
在做学生会干部期间,我时常有机会见到校长。记得相见时总不外乎以下几个场合:一是与校方开会,讨论研究生管理的问题。我们提出的要求很多,辩论得很激烈,如发展社团,改善生活设施,丰富文化生活等问题。校方主管部门起初总是反对或托故解释,几个回合下来,轮到校长发言,他总是十分平和地把双方的意见做一个归纳,最后总是站在学生会一边。二是学生宿舍停电。每当停电时,很快就会看到校长在其他干部的簇拥下亲临我们的寒舍。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宿舍又成了一个读书的不夜城。三是我们举办社团会议和文艺汇演时,他会出席并讲话。四是毕业生典礼,他会语重心长的、激情满怀的向毕业生们提出期望。
由于校长总是能倾听学生的意见,我们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是十分民主和宽松的。我本科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因为当时的武大允许跨专业听课,所以到了武汉大学后常爱去外语学院听课,我还可以去外校听课,我当时每周两个下午都要去中国地质大学听课,考试成绩算入武汉大学研究生的毕业成绩。研究生毕业时我是标准的文理兼学的学生。
(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这是他在给中学生讲创造思维方法课。(李为提供))
在珞珈山,每天清晨伴随我们晨练的是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春天大操场周围各色桃花怒放,粉红的、红的、白的,而樱花大道上樱花如天上的一道彩霞。夏天,珞珈山上有香气扑鼻的金银花,湖边有金色的野菊。秋天校园里有绚丽如画的菊花,香气扑鼻的桂花,火红的枫树。冬季,梅园与行政大楼前,寒风中绽放着各色散发着淡淡芳香的腊梅。
我在武大读的专业书很少,杂书很多,新思潮、新学科的书都是我们图院学生喜爱的,无怪乎多年后校长在一次电话中,谈到很奇怪图院一个学生写的一本音乐史的专着为什么那样好。毕业后联系最多的同学很少是本专业的,而跨专业的同学却与我有着更多的思想碰撞。
武大人崇尚民主、自由、求实、求真的学风,是校长呕心沥血为我们树立的。毕业前夕,我们几个研究生学生会的干部去与校长道别,他送了我一枚小小的红枫叶的徽章,他说是他访问加拿大时带回来的。我知道他是让我勿忘武大的枫园(这是我们研究生宿舍区),勿忘珞珈山,也期望我人生之路走得象枫叶那样有色彩。
因为校长总是与学生站在一起,所以学生们都爱戴他。无论他当校长或不当校长,他都是学生心目中最敬仰的校长,永远的校长,因为许多人的命运因他的教育变革而改变。特别是武大作家班的那些插班生,没有刘道玉校长的变革,许多人就不会进入武大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也不会出现一批学者化的着名作家。刘道玉先生不仅对武大的学生,也对整整一代青年学子的命运和道路产生了重大的正面影响,受到大家的共同尊敬与热爱。同时他在全国教育界也是一位十分着名的人物。
记得临毕业前一年夏天,暑假后刚刚开学,突然从广播中传来了刘校长为《中国青年报》写的“新学年祝词”。通常,这样的祝词都是国家教育部的领导发表的,当时刘道玉先生已不在校长的位置上了,可是《中国青年报》居然请他来写文章,而且是登在头版头条。就在那一刻,珞珈山似乎沸腾了,每一个门,每一扇窗户都被打开了,枫园的、桂园的、梅园的、樱园的,大家都把头探出来,大声叫道:“听,刘道玉的祝词!”那种场面是绝无仅有的。它说明了校长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跟贴
〖加跟贴〗
〖校友论坛索引首页〗
|